10月14日,執(zhí)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翟志剛(中)、王亞平(右)、葉光富在酒泉衛(wèi)星發(fā)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。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
日前,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組合體轉(zhuǎn)運至發(fā)射區(qū)。汪江波 攝
指令長翟志剛——
因熱愛而堅持
擔任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指令長的是“航天英雄”翟志剛。2008年9月27日,在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中,他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,被譽為“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”。13年后的今天,55歲的翟志剛再次以指令長的身份飛向太空。
翟志剛性格外向,被稱自帶東北人特有的幽默細胞。和他打交道的科研人員評價說,但凡有他出現(xiàn)的場合都充滿歡樂。但他又不失沉穩(wěn)。作為指令長,他經(jīng)驗豐富,甚至經(jīng)過生與死的考驗。
“神七”任務時,翟志剛完成首次太空出艙行走,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軌道實現(xiàn)了中國人與宇宙的第一次直接“握手”。那一刻,人們從電視直播中看到的是五星紅旗在飛船艙外展示,但并不知道當時的驚險。
當時,費盡周折打開艙門的翟志剛準備出艙時,軌道艙卻響起刺耳的火災報警聲。飛船火災是全世界航天員在太空最怕發(fā)生的事故。報警的第一時間,軌道艙內(nèi)的劉伯明和返回艙內(nèi)的景海鵬檢查了所有設備,沒有發(fā)現(xiàn)火災。此時軌道艙處于真空狀態(tài),也不可能發(fā)生火災。但可怕的報警聲一直持續(xù)。在生死未卜的風險壓力下,翟志剛和同伴臨時改變了出艙程序,先從艙內(nèi)取出五星紅旗,進行太空漫步和艙外展示,再將固定在飛船艙外的實驗樣品送回艙內(nèi)。盡管事后分析表明,軌道艙火災警報只是一場虛驚。但這種面對巨大風險的臨時調(diào)整,反映了他強大的心理素質(zhì)和意志力。
執(zhí)行神舟十三號任務的翟志剛,航天生理功能始終保持在優(yōu)良等級。對已有近24年航天生涯的他來說,完全知曉每一次出征太空的機會有多么難得。和所有航天員一樣,支撐翟志剛?cè)諒鸵蝗沼柧毜木褪恰盁釔邸眱勺?。他認為自己就是為飛行而生,而飛行也帶給他榮耀和自豪,讓他能一步一個腳印做好眼前的事。“最難的不是訓練有多難,工作有多難,學習有多難,最難的是如何能夠把一件簡單的事,用最高的標準和熱情十遍百遍地做好?!钡灾緞傉f。
他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參加新任務的新航天員,先按照要求把訓練完成,再去和航天員教員溝通自己的想法,結(jié)合自己的太空經(jīng)驗,提高訓練的針對性。翟志剛認為,這才是一名老航天員該做的,這樣才能在未來的飛行任務中,發(fā)揮主觀能動性,引導飛行。
實際上,航天員教員們對翟志剛的評價是,他對任務的理解和思考都非常深入。尤其在出艙訓練方面,教員們經(jīng)常把他的操作步驟錄制成視頻供眾人學習。許多航天員也說,從翟志剛這里不僅能得到快樂,還能收獲信心和正能量。
“太空教師”王亞平——
期待去艙外見識太空
航天員王亞平因“太空教師”為大眾熟知。這次是王亞平2013年執(zhí)行神舟十號任務后再度進入太空,為此她又將增添不少標簽: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、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天員,以及首個出艙的中國女航天員。
神舟十號任務時,王亞平在聶海勝、張曉光的支持配合下,完成了一堂40多分鐘的“太空授課”,利用失重環(huán)境演示了多項物理實驗。此后她收到很多孩子寫來的信件。
王亞平性格細致、認真。她曾是一名運輸機飛行員。2003年,楊利偉飛向太空時,23歲的她通過電視目睹火箭升空,動了當女航天員的念頭?!吧袷憋w行歸來后,有小朋友問王亞平:“你在太空中會不會做夢?”她回答:“在太空,不管做不做夢,我都已經(jīng)在自己的夢里?!?/p>
對王亞平來說,“神十”任務是她實現(xiàn)飛天夢的開始。此次重返太空,面對空間站任務,王亞平再次表現(xiàn)出不怕吃苦、不服輸?shù)膫€性。空間站任務中,出艙是超大負荷的活動。和男航天員臂力、體型和臂展的先天優(yōu)勢相比,女航天員對加壓后艙外服的操控力,可能要花費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。尤其是身著艙外服的航天員行動和操作主要靠上肢,需要增強上肢力量。
剛開始,王亞平?jīng)]有具體概念。艙外服的試驗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:在200公斤的艙外服中工作五六個小時,手抖得拿不住筆。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,王亞平加大訓練強度,甚至放棄了很多假期。王亞平的體質(zhì)訓練教員提到,每次王亞平都要針對出艙任務加練臂力,抓握鉛球、俯臥撐、舉杠鈴等。體質(zhì)訓練中,她總走得最晚。每次完成水下訓練,王亞平都覺得很有成就感,她甚至經(jīng)常和其他航天員比一比誰的肌肉塊更強壯。
王亞平是個愛好廣泛的80后,喜愛攝影、音樂、運動和旅行。她尤其喜歡團結(jié)協(xié)作類體育運動,如籃球、羽毛球雙打、田徑類的接力賽等,她覺得這種運動能讓她感受到一起合作的幸福感。
對于即將執(zhí)行的任務,王亞平充滿了信心。她說,人們常說飛行是不確定的藝術,但對航天員來說,都將由我們在天上的表現(xiàn)最終確定。她表示,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麗的地球,在中國空間站過一個不一樣的除夕,也期待能有機會到艙外去見識太空。
“新面孔”葉光富——
我已經(jīng)做好了準備
在加入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隊伍11年后,葉光富第一次執(zhí)行太空任務。但這并不是他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。
5年前,在意大利撒丁島,6名滿身泥土的航天員從探險6天6夜的洞穴中歡呼著走出。其中一張中國面孔就是當時首位尚未執(zhí)行太空飛行任務即公開身份的航天員葉光富。他作為中國航天員代表,與來自美國、俄羅斯、西班牙、日本的5名航天員共同參加了歐洲航天局組織進行的為期15天的洞穴訓練。
洞穴訓練的目的是讓人類在未來踏上其他星球時,具備適應陌生環(huán)境的能力。葉光富在這種極端環(huán)境中表現(xiàn)出了很好的意志耐受力以及危機處理能力、團隊協(xié)作能力。他作為關鍵項目勘探組負責人,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協(xié)助下完成了勘測任務,獲得了團隊的信任,并憑著10年戰(zhàn)斗機飛行經(jīng)驗、擅長導航和領航的能力,最后帶領團隊安全順利走出迷宮一樣的洞穴。
同行人員的評價較為客觀地反映了葉光富的特點,有國際航天員說:“讓他執(zhí)行這項任務,我非常放心?!彪S行攝影師說他“似乎永遠也不知疲倦”,任務負責人評價葉光富“為人很友好,而且聰明,總是樂于學習新的東西”。
在擔任飛行員期間,葉光富展露出過硬的心理素質(zhì)和精湛的飛行技能。某次,他駕駛戰(zhàn)斗機返回過程中遭遇濃霧,加上當時是逆光方向著陸,幾乎看不見跑道。在這種緊急情況下,他沉著應對,嚴格按照流程有條不紊地操作,在與指揮員的密切配合下,調(diào)轉(zhuǎn)機頭,逆向著陸,飛機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上。
2000年,葉光富從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畢業(yè)后,由于工作需要,10年間平均每兩年調(diào)動一次工作,改裝飛行過5種機型。這對他是不小的挑戰(zhàn),每換一種機型,每換一個單位,就得重新清零,從頭學起。但他說:“無論到哪,依然熱愛飛行事業(yè),依然熱愛這片藍天”。
與飛行員常態(tài)化的飛行任務相比,航天員在職業(yè)生涯中只有兩種狀態(tài)——飛行和準備飛行。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準備飛行,有的航天員甚至整個職業(yè)生涯中都未能實現(xiàn)飛天夢想。葉光富認為,這個過程也是一種歷練,人生的精彩也體現(xiàn)在漫長而又艱辛的奮斗過程中。這也是他一直用最好的狀態(tài)訓練技能的原因。
對葉光富來說,第一次進入太空就是半年之久,內(nèi)心難免忐忑,但更多的是踏實。他說,已經(jīng)做好了準備,力爭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(tài)。閑暇之余,他會透過舷窗好好看看這顆藍色星球和祖國大地。(余建斌 吳月輝 占 康)
(責任編輯:蔡文斌)